“互联网+”是深连接:用AI+新实体经济数据重构产业
宁川 • 2017-5-24 16:26 • 互联网+
键盘背后难以想象的知识和行业经验。
“在BAT中,大家一直在强调互联网的点击率、转化率、广告效果等等。但是‘互联网+’更性感的地方,在于当‘互联网+’的技术沉入到车间里,与机器发生对话时所产生的威力,远远超过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一秒钟就是几个TB的数据,这是比移动互联网更大、更深的场景。”这是阿里云人工智能科学家闵万里在4月19日阿里云支持“浙江十万企业上云”(《浙江省“企业上云”行动计划(2017)》)活动上所表示的。
两年前的2015年3月1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互联网+”,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这两年中,关于到底什么是“互联网+”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很多企业对于“互联网+”的认知还停留在“连接”层面,真正的“互联网+”远远不止是连接这么简单。
真正的“互联网+”传统行业,需要在连接人与物、物与物的同时,还要连接相应的行业知识,运用行业深度知识来重构行业与产业的底层连接逻辑与连接机制,而这就需要运用到人工智能技术。用人工智能AI+新实体经济数据(知识)重构产业,这就是“互联网+”。
在BAT中,拥有最多新实体经济数据的莫过于提出“新实体经济”理念的阿里。2016年8月,阿里云推出了人工智能大脑ET,2017年3月29日阿里云正式发布了人工智能ET工业大脑。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表示,希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发挥“中国智造1%”的威力,即中国制造业如果提升1%的良品率就意味着一年可以增加上万亿的利润。
这“中国智造1%”的威力是怎么来的呢?闵万里介绍了一个实际运用ET工业大脑的例子。一年前,阿里云受到某工业企业邀请,开始研究为工业生产线装上阿里云的人工智能技术。去年4月15日,阿里云的团队拿到该工业生产线的数据,由于没有相应的工业知识而完全看不懂这些数据的意义;到了去年6月份,阿里云的团队到访了工业生产线所在的车间,开始深入了解相关的工业知识。
“当我们了解了典型的工业信息系统,再与数据一一对应,才发现别有洞天。我们看到了键盘背后难以想象的知识和行业经验,后面的事情就变得顺理成章了。”闵万里说。
首先,工业生产线的神经元网络计算需要实时、敏捷、稳健的数据输入,不能任何有滞后。实时生产线上传数据的延时只有100毫秒,而阿里云的工业神经元网络计算必须在630毫秒的时间内完成实时计算,整体计算完成之后再返回去结果也只有1秒钟的时间,所以阿里云的ET工业大脑对生产线做到了实时感知。
其次,数据上传被感知了之后需要融会贯通,阿里云在云上实现了一整套的链路计算,即一连串的人工智能算法,完成生产线参数的计算、推荐、预测等,而这些人工智能算法都是事先通过海量数据打磨出来的结果。
再次,计算出推荐的生产线参数后,还要很好的展现出来。阿里云在车间里放置了信息大屏,把生产线的实时数据与人工智能计算出来的推荐数据都展现出来,工艺控制人员可以一目了然。由于现场的环节多达63个,阿里云经过计算把环节缩减到3个,这样现场工艺控制人员只要盯紧3个环节的数据就可以做到重点监控。基于重点监控,工艺控制人员就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某一个批次的产品是否有问题,从而提高整个生产效率以及最终的良品率。
所以阿里云为该工厂实现的是把传统的生产线嫁接成虚拟在线生产线(数字双胞胎),可实时感知每一个环节的数据,然后再通过云上的人工智能分析、解读数据后,再发出指令、回写,从云端再落回车间,形成起至生产线、上到云端再回到生产线的数据全链度闭环。
“所以最终我们给客户实现了1%的良品率提升,其次通过固化的工业知识大脑实现了知识的保留与传递,不会因为工人的跳槽而丧失,也不会因为工人的退休而丢失,是一个可传承、可进化而且永不退休、永不下班的‘大脑’。”闵万里表示。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在支持“浙江十万企业上云”活动上强调说,今天中国工业企业现有庞大设备,如果通过数据智能技术唤醒的话,将带来巨大的价值。“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云是什么?云是一个超级载体,我们叫超级武器。云不是直接要帮企业解决什么,但云会像‘地板’一样承载着物联网和工业大数据等,以及工厂端、生产端、服务端等分门别类的部门,通过云这个超级载体融合起来。”
协鑫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光伏材料制造商及新能源开发与运营商,其中负责光伏硅片制造的保利协鑫是中国首家突破年产万吨级以上多晶硅产能和产量的企业,也是全球最大多晶硅生产企业之一。2016年8月2日,苏州协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苏州协鑫)和阿里云签约,通过阿里云人工智能ET打造协鑫光伏切片智能工厂。
在光伏切片的生产过程中,有数千个生产参数会影响到切片良品率,任何一个变量的细微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生产结果。通过阿里云的大数据分析算法可以对苏州协鑫生产过程中采集到的全部变量进行分析,找出与良品率最为相关的60个关键变量。刘松表示,通过这一手段能够提高光伏切片的良品率,良品率每提高千分之一点,就可以节省上千万的生产成本。截止目前为止,已提高1%良品率,相当于每年节省上亿成本。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策橡胶)。中策橡胶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轮胎制造企业,2016年产值376亿元,产量位列全球前三。作为杭州市首批“两化融合”企业,中策橡胶在研发、质检、生产等产业链环节积累了信息数据,但如何有效处理海量数据成为了问题。
阿里云ET工业大脑自2016年底入驻中策橡胶的生产车间,对中策橡胶生产端的各类数据进行深度学习。以轮胎生产中的主要原材料橡胶为例,中策橡胶每天从全球采购千吨量级的橡胶块,将橡胶块合成混炼胶最终进入生产线。不同胶源产地、加工厂、批次等数千个复杂因子都会影响橡胶块质量。ET工业大脑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能在短时间内处理分析每一块橡胶的出身,匹配最优的合成方案,极大地稳定了混炼胶性能、大幅降低在加工环节的成本投入。目前,阿里云已帮助中策橡胶提升混炼胶平均合格率3%-5%。
此外,吉利已将汽车模拟仿真等多个核心领域部署在阿里云上,吉利还是国内第一家将核心营销系统部署在云上的汽车制造商,基于阿里云让到决策层直接了解到客户的需求和痛点,并实时反馈到生产、设计、制造等环节中。吉利还进行了一次秒杀尝试,2017台吉利博越汽车在75分钟内全部售罄,成交额达2.6亿元。而消费者只需一个账号,就可享受到吉利汽车的个性化定制、在线预约售后、网络呼叫代驾等服务。
值得一提的还有阿里云与徐工集团合作的“徐工工业云”。徐工集团与阿里云协同建设共享服务中心,包括用户中心、算法中心、交易中心、评价中心、物流中心等,实现模块化开发管理;在软件平台上实现协同设计云、电子商务、全球物联网、智能供应链、智能工厂、社会化服务、众包众创等。现在,产业链上的各用户群都可以通过开放的APP来受益于“徐工工业云”。
实际上,ET的背后使用了阿里云多项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别是自然语言识别、实时视频分析、语音识别及语音合成、人机交互、知识图谱等,但更为重要的是利用了大数据技术。除了工业大脑外,阿里云ET还有ET医疗大脑、ET城市大脑等。再加上阿里云的“新制造解决方案”、“新技术解决方案”、“新零售解决方案”等方案,企业级互联网架构、安全、云市场等产品服务,以及联合私有云合作伙伴ZStack、云连接和云集成服务合作伙伴安畅网络提供的完整混合云解决方案,阿里云已经围绕企业上云形成了全周期服务。
不过,与其说阿里云围绕企业上云形成了全周期服务,不如说阿里云已经为“互联网+”准备好了人工智能技术+新实体数据经济+云计算平台,再加上阿里自己的互联网平台,阿里云正在重新构建产业的逻辑和连接机制——这就是一个正在实现中的“互联网+”范例。
原创作者,作者:宁川,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hecps.com